他曾是黄埔军校的学子,身怀报国之志;他曾在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,屡立奇功;他甚至敢于抗命,只为保全自己的部队。然而,这位被誉为“狡狐”的将军,最终却在国共内战的漩涡中走向了另一条道路。他究竟是谁?他经历了怎样的命运转折?
1922年,钟松考进了黄埔军校,这对他来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,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。可老天爷偏偏跟他开了个玩笑。刚入学没多久,一场重感冒差点要了他的命。那会儿医疗条件差,误诊之后,落下了腿疾,军校也待不下去了。这对于一个一心想当兵的年轻人来说,打击可不小。 一般人遇到这事儿,估计也就认命了。可钟松不是一般人,退学之后,他憋着一口气,一心想重回军校。每天天还没亮,他就起来锻炼腿,不管刮风下雨,还是烈日当头,从没放弃过。半年后,钟松竟然真的康复了,重新回到了黄埔,成了二期学员。
这段经历,磨练了他的意志,也为他以后的军旅生涯打下了基础。 1933年,长城抗战爆发,钟松上了战场。南天门那场仗打得是昏天黑地,钟松带着部队跟日军死磕。他身先士卒,指挥有方,部队也打出了名气。仗打完,钟松升了旅长。1937年,淞沪会战爆发,钟松又上了前线。在虹桥机场,他打响了淞沪抗战的第一枪,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幻想。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,钟松用起了拖延战术,跟鬼子兜圈子。
他精心布置防线,一次次打退日军的进攻,让鬼子每前进一步都得付出血的代价,狠狠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,也为后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。淞沪会战打得残酷,钟松的部队几乎每天都要损失一个团,可他硬是顶住了,没后退半步。
1944年,抗日战争到了关键时刻,钟松奉命攻打松山、龙陵。战场上,他凭借对地形的了解和对日军战术的判断,制定了一系列巧妙的作战计划。他灵活调动部队,打得日军措手不及,最终取得了胜利。抗战胜利后,国共内战爆发。1946年,陕北榆林成了国共两军争夺的焦点。胡宗南命令钟松带着36整编师跟解放军干仗。
钟松这人脑子活泛,一眼就看出了胡宗南作战计划的毛病。他知道如果按照胡宗南的计划打,不仅达不到目的,还有可能让部队陷入被动。
思来想去,钟松做了个大胆的决定:抗命。他带着部队穿过沙漠,绕过了解放军的防线,直奔榆林城。 同时,彭德怀元帅也看穿了钟松的意图,提前安排部队撤退,避免了更大的损失。钟松进了榆林城,胡宗南又命令他追击解放军。钟松觉得追击太冒险,再次拒绝执行命令。可是军令难违,在压力之下,钟松还是带兵追了出去。结果不出所料,中了埋伏,36师损失惨重。
仗打败了,胡宗南为了推卸责任,把所有的罪名都扣在了钟松头上。蒋介石也没仔细调查,就信了胡宗南的话,撤了钟松的职。
这事儿,不仅暴露了国民党内部的腐败,也说明了军事决策中盲目服从和缺乏判断力的后果有多严重。 榆林战役,是钟松军事生涯的巅峰,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。他那股子胆识和出奇制胜的战术,连对手彭德怀都佩服。虽然阵营不同,但军事才能这东西是不分国界和阵营的。在残酷的战争中,钟松展现了他的军事天赋,也暴露了他性格上的弱点。他抗命,到底是出于对战局的精准判断,还是因为他骨子里的那股不服输的劲儿?这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。
1946年4月,国民党国防部决定改组36军。胡宗南接到命令,打算把这支部队打造成一支“特种师”。他把36军的三个大旅改编成乙种加强旅,想提高部队的战斗力。
钟松被任命为36师师长,开始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部队结构,进行了一系列改革。当时,很多部队都按照国防部的要求缩编,大多采用三旅六团的编制。可钟松不走寻常路,他坚持保留三旅九团的架构,觉得这样能保持部队的完整性,打仗的时候更有优势。在钟松的安排下,36师被重新分成了三个新旅:第28整编旅、第123整编旅和第165整编旅。这些新部队的兵力和装备都得到了加强,总兵力仍然保持在3万人左右。
虽然国防部下令缩编,但钟松跟胡宗南商量后,想办法保留了另外三个团,还争取到了额外的经费,用来维持这些独立团的运作。
榆林战役之后,钟松在国民党军队里的名气更大了,但也让他有点飘了。他急着巩固在榆林的防御,没让部队好好休息,还放出豪言“一战定陕北”。这话在军队里传开了,也引来不少人的质疑,觉得他太骄傲了。西北野战军迅速集结,钟松却不像其他将领那么谨慎。8月,他发现解放军西野部队正快速向沙家店集结,凭着他对战场的敏感,判断解放军的目标是占领沙家店。于是,他立刻带着165旅赶往沙家店,想抢占这个战略要地,防止国民党防线被突破。
钟松带兵急行军的时候,解放军也迅速做出了反应。
8月20日清晨,解放军对钟松的部队发动了包围攻击,战斗打得非常激烈,尤其是在榆林方向,双方激战了整整30个小时。钟松带着36师拼死抵抗,但还是没能挡住解放军的攻势。虽然解放军在这场战斗中伤亡了几千人,但钟松凭借他的指挥才能,最终带着残部突围了。 1948年7月,胡宗南调集了四个整编师,兵分两路进攻解放军控制的黄龙解放区。钟松带着36师从白水出发,目标是攻占石堡。
战斗打响后,钟松意识到,虽然解放军在黄龙地区的兵力分散,但他们行动迅速,很可能会在国军进攻的时候反击。7月30日,36师全部进入冯原和刘家洼地区。钟松发现解放军正在悄悄调兵遣将,想围歼他的部队。
他当机立断,停止进攻,转为防守。他知道,只有充分利用壶梯山的有利地形,修筑坚固的防线,才能挡住解放军的进攻,也为以后的反攻创造条件。他立刻向第五兵团司令部报告了战场情况,请求支援。但是,裴昌会没同意他的请求,反而传达了西安绥署的消息,说冯原镇的解放军主力不多,拒绝了钟松的增援请求。8月8日,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突然对冯原镇36师的主要防线——壶梯山发动了猛攻。82团的守军抵挡不住,只坚持了一个小时就被解放军击溃了。团长董文轩只好带着残部逃到28旅指挥部,向旅长李规报告情况。
战场形势急转直下,28旅旅长李规没跟钟松商量,就下令撤退,导致36师的防线出现了缺口。钟松精心布置的防线被李规的举动彻底打乱了,部队失去了掩护,撤退的时候乱成一团。钟松指挥的123旅在突围的过程中,副师长朱侠牺牲了,参谋长张先觉等高级将领被俘。165旅主力在王庄镇被包围,旅长孙铁英带着部队突围,大部分士兵逃了出去,但494团团长陈定被俘了。冯原战役之后,36师的战斗力受到了重创。
8月24日,胡宗南在大荔开了个军事会议,会上,大家对36师在冯原战役中的糟糕表现进行了检讨,还逮捕了28旅旅长李规和82团团长董文轩,准备把他们送上军事法庭。
之后,绥署参谋长沈策也对冯原战役进行了反思,他直接批评钟松没按西安绥署的指示行动,导致战局失控,还指责他没及时组织反击。面对指责,钟松据理力争,反驳了绥署推卸责任的做法,把战败的责任归咎于绥署的错误判断和拒绝增援。这番话在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,胡宗南被当场怼得哑口无言。恼羞成怒的胡宗南,当场宣布撤了钟松的职,把他调到西安警备司令部当了个中将司令。就这样,钟松离开了自己带了三年的36师。
1949年,国民党兵败如山倒,钟松知道大势已去。他明白继续跟着国民党只会死路一条,就借口治病,偷偷跑到香港避难,躲过了胡宗南部在成都覆灭的命运。
1950年春天,钟松和其他滞留在香港的国民党军官一起去了台湾。到了台湾后,钟松被任命为“国防部”参谋总长办公室中将高参,在台湾政权里还算有点地位。1970年,钟松对“反攻大陆”彻底失望了,觉得这只会给两岸人民带来更大的痛苦和灾难。他干脆选择移民荷兰,远离政治,开始新的生活。1995年,钟松在荷兰去世。
钟松这一辈子,充满了传奇,也充满了矛盾。他出身贫寒,却靠着毅力,一步步走到了军事生涯的顶峰。他打仗勇猛,足智多谋,在战场上创造了不少奇迹。可是,他性格里的那股不服输的劲儿,也让他在政治斗争中屡屡碰壁。他最终选择远离政治,在异国他乡度过了余生。
钟松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,就连他的对手彭德怀都对他赞赏有加。但是,他最终的结局却让人唏嘘。他到底是个被埋没的军事奇才,还是个被时代裹挟的悲剧人物?他的选择,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思考?
下一篇:没有了